沕沕水生态风景区
全部分类

红色发电站

详情
新中国第一盏明灯从这里点亮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沕沕水水电站   
   
 
  沕沕水水电站是解放战争时期,在朱德总司令亲切关怀下我党我军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,也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。现为河北省和河北省水利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国防教育基地。     
 
  沕沕水水电站是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而建。1947年,全国革命战争的形势处于战略转折关头,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,着手解决晋察冀军事问题。晋察冀战争前线的枪炮子弹供不应求,兵工生产因缺乏能源动力效率低下。同时,党中央即将迁往西柏坡也急需照明、发报、广播用电。电力供应成为推动形势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。中央工委批准,利用沕沕水百米落差的泉水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,于1947年6月动工,历时7个月,次年1月25日建成发电,朱总司令专程参加竣工典礼、剪彩、讲话,并亲手启动水轮机发电。晋察冀边区政府遵照中央工委的指示,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,给负责电站建设的第一发电工程处集体记大功一次,向沕沕水水电站颁发了“边区创举”纪念匾,向电站建设人员每人赠发了一枚银质五星纪念章。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,朱总司令6次来电站视察,指挥协调电力生产供应,并写下“红色发电厂”题词。任弼时、董必武、聂荣臻等领导同志也曾来电站参观慰问。毛泽东主席几次想到沕沕水水电站,但因工作繁忙未能成行,直到进驻北京,仍念念不忘,1950年9月11日,给以该电站为代表的石家庄电业职工写信,鼓励大家“团结一致,努力工作,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”。     
 
  沕沕水水电站的建设,充分体现了四种革命精神:一是白手起家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。建厂房所用石料、木料,全部就地取材,砌墙没有水泥,用石灰拌红土代替;输电没有电线,靠捡来的旧铜、铝电线及剪掉敌人封锁沟的铁丝网拼接。配电盘上的仪器仪表,绝大多数是通过地下党组织从石家庄寻找的旧品。建厂预算投资为28万万元(旧币),实际支出仅7万万元。在条件如此简陋的困境中,半年建成并一次试车成功。二是舍生忘死、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。安装使用的发电机,是解放井陉煤矿的战利品,60多里的运输路程,前有崎岖的山路、河渠,上有围追堵截的敌机,三十多名运输者白天修路、搭桥,夜间密密行进,牺牲三名同志,历时七个昼夜,才运到现场。制造安装设备,常常为解决一个小小的零件,却要冒着生命危险,到国民党盘踞的石家庄去寻找购买。三是不畏艰难、刻苦钻研的开拓精神。关键设备水轮机,既无成品又无处购买,设计人员连见都未见过,他们仅凭一本在旧书摊上找到的日文版技术资料,边翻译边研究,边设计边改进,终于研制成功,其性能超过日本的技术要求。四是军民团结、携手共建的协作精神。运输发电机的旧汽车途中“抛锚”,周围村庄的农民纷纷自发牵出牛、驴,靠畜拉人推,运抵现场。在施工工地,到处可以看到当地农民与子弟兵并肩奋战的身影。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。     
 
  沕沕水水电站竣工投产后,继续发扬这些革命精神,奋勇履行中央工委赋予的光荣使命,战胜困难,忘我工作,开足马力多发电,分秒不停地为西柏坡和周围兵工厂供电。使兵器制造改变了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,生产能力提高三十多倍,为满足战争前线武器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党中央毛主席指挥解放战争的环境条件,点亮了西柏坡的灯光,沟通了与各战场的联系,发往各战场的193封电报,全部以沕沕水水电站的电力为动力。为党中央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、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     
 
  沕沕水水电站于1955年改为民用,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75年平山县政府投资扩建,并入石家庄电网运行。原发电设备停运,连同水电站旧址作为历史文物保存,成为革命圣地西柏坡辅助胜迹,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主义教育作用。